果煜法師文集 / 法雲灌頂 / 打開心中的結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上一篇   |   下一篇  
打開心中的結     87.11.17
在昨天的開示中,我們最後乃結論:必死心塌地的去用方法,這方法,才是你的善知識。但如仔細深思,這句話還是有問題的。因為是否任一種方法必皆如此呢?答:未必也。蓋若如此,則正道與邪道、究竟與不究竟者,竟有何差別呢?

所以我們今天,乃需進一步來介紹方法。若死心塌地去用何種方法,這方法才是我們的真善知識?曰:唯消除心中之『結』爾─情結與見結。
然在正式講「消除心中的結」前,我們且先來看一套書─林清玄所著之《打開心內的窗》。不可諱言:這套書非常暢銷。所以作者本人及出版公司,皆因此賺了很多錢。然雖賣座很好,但讀者、甚至作者本人,心中的窗,是否真打開了呢?

我看未必也。否則,又那裡會有《生命中的龍捲風》呢?以若真打開了,便當內外合一;而在內外合一的體證中,當既無作者,也無受者。所以其不只將「八風吹不動」爾,更且乃「八風吹不到」也。於是乎,既有《生命中的龍捲風》;則乃「此地無銀三百兩」,正自招其未打開心內的窗也。

或曰:心內的窗,也非全未打開也,只是開得不夠大而已!

答云:其實,每個人心中的窗,也本來都是打開的!問題只在「開得有多大」而已!
此就如同人為了保護生命財產的安全,故建有房舍。於是因房舍故,便可既避風雨、蟲獸,又可防患他人的干擾。但是房舍雖建造,卻不可將之完全封閉。否則人也將悶死、餓死、渴死也。於是又為與外界溝通故,必闢有門窗。

這也就說:因為有房舍,才有門窗也。所以房舍內的窗,乃一向都是打開也─只是開得有多大而已!同理,每個人的心中,也都是有牆、有窗的;窗不是不開,只是開得有多大而已!

由是,「有牆、有窗」的生命型態,其實還脫離不了「保」和「障」的矛盾中。牆之建,乃為保全故;然而既有牆者,必形成內外之界障。而窗之設,雖為消除界障;但若窗開得愈大,保全的效果也不得不降低矣!

所以只唱言:打開心內的窗。其實,仍消除不了生命中的矛盾。即使視野稍擴大些,也還智慧不能明了,也還煩惱不能絕了。簡單講,「打開心內的窗」,仍只是世間法,而非佛法與禪法。

而某人之所以不惜採用這樣的書名,或正昭示著:其實,他不明真正的禪法。或者竟為順乎世人的思考模式,而大賺其商業利益。
下面,我們且為「打開心內的窗」,而下一轉語,使它更相應於禪法也!這轉語,當怎麼下呢?其一曰:拆除心中的牆。其二乃:殺光心中的鬼。
現首先看:拆除心中的牆。前既說:人之所以築牆,乃為保護生命財產的安全爾。於是乎,以不再汲汲營營於保護自我故,而不須築牆也。

何以在六波羅密中,乃以「布施」為入門方便呢?余曰:乃為消除人我間的樊牆也。於是乎,既無樊牆,則能視他人的缺憾,如同我的缺憾;故在人我一體的覺受中,雖布施而不執著布施也。反之,若太強調:布施為「求福」的法門,則牆厚故也。同理,何以為「忍辱波羅密」呢?打開樊牆,而任風雨之飄搖也。而非有辱,再來忍!否則,如何能到彼岸呢?

所以築牆,用世間法來看,乃是安全的屏障。然就佛法而言,卻只是從「常樂我淨」之顛倒所生也。因為有我,才需要保護。而任何的保護裝置,卻皆敵不過「無常之火」。故雖至心保護,不只免不了傷亡;且在過程中,還必造種種業,起種種煩惱。

所以有智慧者,既堪破樊牆的本質,為「惑業苦惱」,故不再築牆也。或者,既有牆已,則唯用心去拆除也。

簡單講,牆是什麼?人我心物間的種種界限,皆是牆也。而這牆,其實也就是佛法所謂之「我所」也。是我的,即非你的;故有界限也。比如既是我的財產,即非你的財產。故以財產為我所,既消極地保護我的安全,更積極地增益我的光彩。同理名份、地位、田園、眷屬,甚至學問、經驗、技術等亦然。我所愈多,即牆愈厚也。
其次,殺光心中的鬼者。以人一切的執著,乃不出我與我所也。而我與我所,其實更是一體的兩面。所以光是拆牆,還非究竟也。因為既一切牆之造作,乃為我者;故若我執還在,則牆必不免爾。

所以更直接究竟者,乃是殺光心中的鬼。問:云何稱為鬼呢?答:蓋所謂「我」者,唯緣起性空爾!而眾生以無始無明故,妄執有一個常住不變、永恆相續的我。故而隨妄造業,自墮生死。故稱其名為「鬼」也。

若爾,心中的鬼又有多少呢?答:心中的鬼,既可說一個,也可說一群。一個者,乃單執「我」爾。至於一群者,從我執而生我愛.我慢及貪瞋疑等附屬煩惱。
以上「拆除心中的牆」與「殺光心中的鬼」,乃合稱為消除心中的結。眾生被什麼束縛了呢?乃被自心中的結所束縛。因此若能漸次解開心結,則漸得解脫也。

如原始佛教中謂:待解三結─身結、戒禁取結、疑結,則能證初果也。其次,若貪瞋之結漸薄,則證二果也。更者,若貪瞋之結全斷盡,乃證三果矣!至於若能將「我慢」之結,全斷無餘;則證阿羅漢果,得全解脫也。

至於中國禪宗所謂的「疑情」,也是結也。故若參破疑情而開悟者,亦是解心結也。由是而言,欲開悟、欲證果,其皆必從消除心中之結去著手也。

或者我們常說:修學當除兩種障─所知障與煩惱障。其實兩種障,即是兩類的結:所知障是「見結」,而煩惱障為「情結」。故從無始無明而有的俱生我見,乃「見結」者。其次,因我見而愆生的種種煩惱,則為「情結」也。
既修行當消除心中的結,則結又從何去消除呢?答:欲消除心結,首先得返照「結是何狀?」「結在何處?」,故才能對症用藥而消除之。而欲返照「結是何狀?」「結在何處?」,還得先有佛法的正知見才行。否則若邪正不分、清濁混淆;則即使用心返照,才將檢查不出個所以然來。

而正知見的獲得,乃必從多聞薰習中,而漸次明了。故八正道,乃以正見為上首。因此聞思佛法,非為增長見聞,非為賣弄口舌。而是當用以省思返照,以確認自己的心結,是什麼相狀?是什麼屬性?故才能對治消除。

故傳說:有某位禪師,乃問沙彌道:「你每天看多少經卷?」沙彌答曰:「十卷!」「好,很用功哩!」於是沙彌頗為得意,故而揚首詢問曰:「那也請問和尚,你每天看多少經卷?」禪師答云:「我每天只看一個字。」沙彌竟瞠目結舌,不知所云。

為什麼禪師卻每天只看一個字?而這個字又是什麼字呢?乃『心』也。故每天只看一個『心』字者,即謂用心於觀照自己的動心起念也。所以真會用功者,乃將佛法當作「鑑鏡」,而用以返照自心也。

如原始佛教的四聖諦:苦、集、滅、道。苦集,乃心結也。道則對治,滅乃消除。故四聖諦者,乃是從觀照心結之起,而得對治消除之道也。由是,修得四聖諦者,即能證果解脫矣!

然今很多人學佛,卻只如「填鴨」式地記誦了很多名相,而不曾用以返照對治心結之所在,故雖學佛多年,卻只依然故我而已!其早在解脫道上迷失了方向,故怎可能有實效呢?
這也就說:修行的重點,其實是在生活中。故我們當時時、念念而起觀照。若既以得知心結之處,又得以對治消除;這才使我們的生命,能真安定落實。

否則,若只於講堂中聞法,是修行;只於禪堂中禪坐,是修行。則你一天中、一年中、一生中,又有多少時間能修行呢?於是乎,既一曝十寒,也難怪只如老牛拖破車般地,使不上力。或者竟如逆水行舟,所進者少,所退者多,愈修反離道愈遠!

其次,在生活中起觀照,既宜於平常時,更得力於逆境時。因為何以成逆境呢?如所謂『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;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』境界本無美醜、順逆的差別,但是為眾生有分別心故,才妄生差別。所以於逆境時,乃更方便起觀照,以確知心結之所在。比如於生病時,知身見為障;於失敗時,悟我慢為結。

所以會用功者,反將於逆境中,大有斬獲也。故稱逆境,為「逆增上緣」也。這也是何以八正道中,於「正見」、「正思惟」後,乃接著有「正語」、「正業」和「正命」;其唯透過生活中的觀照,而將正見實踐於生活中也。
於是乎,我們乃從打開心結的觀點,來審視修定的作用:

首先,修定有助於聞思。雖多聞薰習、思惟經義,乃不需要太深的定力。但若雜念蔚起、妄想紛飛;便將於聞法時,或聽不入耳,或轉眼即忘。故狀似聽聞,其實不能有聞之效用。反之,若心安定;則既聽得清楚,也必記得明白。

又佛法不只聽聞就夠了,還要慎思、明辨、抉擇、統合。故也得有較深的定力。否則,雖思而亂無頭緒,只空自於門外打圈。故「禪那」的定義,有曰「思惟修」也。

其次,前雖曰:當於生活中起觀照。但若心太忙亂了,也將觀照不起。尤其是情緒正發作時,更觀不得也。於是乎,必待心安定了,返照能力才能提得起、用得上。此譬如混水,必待沈澱後,才能分辨清濁也!

第三, 既已明了心有什麼結,則當用修觀或參禪來對治。而修觀或參禪者,則更得有較深的定力才行。

以上從聞思、返照到對治的過程。乃如攝影時,初用廣角鏡頭的弘觀視野,以搜尋對象。而待對象確定後,再調整焦矩;故成為長鏡頭的特寫細膩。故定力得一層比一層加深。

因此必待心結消除了,才能稱為「從定發慧」。否則若修定,只是專心地數息或守竅;則即使能修得「非想非非想定」,也還只是外道也。

簡言之,修定能否與道相應,關鍵只在於是否用之來消除心結。而審視當今所教授的修定方法中,竟有多少與道相應的呢?
西方的心理學,待二十世紀後─如佛洛伊德之學派者,也開始注重心結的發掘與治療。然而從佛法觀之,其能解了的心結,殆如九牛一毛爾。為既正見不足,更也定力缺缺。正見不足者,既以自我的理論為架構,怎比擬於無我的弘觀視野?至於定力缺缺者,光用催眠技巧,還只道是海底撈針,竟能撈到多少呢?

不過,這總算進步了。而在未來中,其有待向佛法、向禪法學習者,乃正方長哩!
以上打開心中的結,理論部份說到此。最後我們來看個公案:

鳥窠道林禪師有侍者會通,忽一日欲辭去。師問曰:「汝今何往?」對曰:「會通為法出家,和尚不垂慈誨,今往諸方學佛法去。」師曰:「若是佛法,吾此間亦有少許。」曰:「如何是和尚佛法?」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,通遂領悟玄旨。

為什麼「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,通遂領悟玄旨」呢?本來侍者求法,乃為向和尚索取磚塊等,以方便去築牆也。不料,和尚乃拈起布毛吹之;於是侍者的牆,竟一吹即倒。故頓證得「心物雙泯、內外如一」之境界。

侍者的牆,能一吹即倒。那你呢?若不能一吹即倒者,也只好一塊塊慢慢去拆除了。好!今天說到此,拆牆去吧!
果煜法師文集 / 法雲灌頂 / 打開心中的結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上一篇   |   下一篇